新加坡的社会背景、人口结构、语言环境以及教育制度都有其独特性。新加坡的华文教育从开创华侨私塾崇文阁算起,至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但从20世纪80年代起,政府逐步统一了语文源流学校,所有学生不分种族都以英语为第一语文,英语也是主要的教学媒介语。
就华文而言,新加坡有11所特选学校,比如:德明政府中学、华侨中学、立化中学等,它们早期是传统的华校,经政府同意,将华文和英文同时并列为第一语文来授课。这些学校负责培养讲华语的文化专才,同时也背负着传授中华文化的使命。
新加坡中小学校一般采用半天制,而初级学院、大学专科和理工学院则沿用开放全日制。现有350多所中小学、十多所初级学院、一所高中、3所工艺教育学院、9所公立高等院校有:新加坡理工学院、义安理工学院、淡马锡理工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共和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2019QS亚洲大学最新排名为国大第1位以及南大第7位)、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
2003年后,新加坡六年小学教育对国民是强制性的。小学一年级到四年是基础教育阶段,所有课程为必修课,有4门主课,包括英文、华文、数学和科学,其他课程还包括音乐、美术、公民教育、社会以及体育。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科学。六年级生必须参加小学离校考试,根据考试成绩进入不同的中学,选修不同的课程。
新加坡扼守马六甲海峡,是亚洲和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为应对国内外环境的变化,自1965年独立至今,新加坡教育经历了几次非常重要的阶段性变迁。
第一阶段(1965—1978)
在新加坡教育史上,这一阶段被称为“生存导向”阶段。
像所有新生国家一样,新加坡独立的前10年,国家面临各种挑战。经济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量增大。
为此,新加坡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大大降低了文盲率和辍学率,提高了民众的就业能力。
第二阶段(1979—1996)
第二个阶段被称为“效率导向”。
在这一阶段,新加坡的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国家的产业发展也开始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转型,与此同时,高附加值产业以及第三产业也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而“生存阶段”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也已经不再适应时代。为此,新加坡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教育改革,首先新加坡政府不断提升人们受教育的年限,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时间。
教育分流也是在这个阶段产生的,这也让新加坡的教育与多元化发展的产业实现了有效的对接。
第三阶段(1997—2012)
这一阶段称为“能力导向”阶段,上个世纪末期,知识经济开始萌芽,智力密集型的社会概念开始形成,创新、创意也迅速成为一个国家的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为此,新加坡推动了重视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培养的教育改革。
进入21世纪,新加坡教育开始将不同学生具备的天赋、才能、兴趣和特长看作重要的资源,充分挖掘学生的天赋,并给予他们舞台展示。
第四阶段(2012年至今)
自21世纪开始,未来世界的发展将呈现出不稳定、不确定、复杂、模糊等特点。
这一阶段新加坡教育主题是“以学生为本,以价值为导向”的阶段。这一阶段以学生为中心,更加强调价值观、品格发展。
价值观包括“自我价值”、“道义价值”和“公民职责价值”。
“自我价值”的核心是给予学生自信心和自我意识,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力;
“道义价值”培养学生在多种族、多元文化的社会,尊重、负责、关怀和赏识他人;
“公民职责价值”则培养学生成为坚强、有毅力、有知识、有见闻,国家有难,能奋起捍卫祖国的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