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多数国际学校中的大多数都是采用国际文凭(IB)课程IB 的IB国际学校(IB World School)。IB课程是由国际文凭组织(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简称IBO)开发的系列课程。国际文凭组织(IBO)创立于1968年,最初是基于当时的欧洲共同市场国家为了解决国际间学生流动建立的一个国际教育平台。以后,IBO发展成为一个经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注册的非赢利的国际教育机构。其课程也有最初的高中-大学预科课程拓展到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预科在内的覆盖基础教育全学段的课程体系。IBO的总部(Council of Foundation)设在瑞士的日内瓦,在英国的巴斯设有科研活动基地 、在英国的卡迪夫设有课程和评估中心、财务部和出版社。在全球IBO设立了四个地区办公室,分别是北美地区办公室IBNA(设在美国纽约)、南美地区办公室IBLA(设在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非洲—欧洲—中东地区办公室IBAEM(设在瑞士日内瓦)和亚太地区办公室IBAP(设在新加坡)。新加坡的IB学校众多,也与IBO和亚太地区办公室IBAP的推动和支持有直接关系。
IBO有三个课程项目,它们是分别大学预科项目,即DP(Diploma Program)、中学项目MYP(Middle Years Program)和小学项目PYP(Primary Years Program)。大学预科项目DP适合于16—19岁的学生,学制2年;中学项目适合于11—16岁的学生,学制5年;小学项目适合于3—12岁的学生,学制5年。一所国际学校要得到IB的授权,才能开设IB课程。前述IB的三个课程项目各有其不同的申请程序、评估标准,需要分别取得授权,取得授权的学校可以冠以IB国际学校(IB world School)的名称,使用IB的标识。目前,新加坡的各个IB国际学校因其所得到的IB课程授权的不同,有的开设了全部IB课程(即从PYP,MYP到DP),有的只开设了部分IB课程(如只有DP,或只有PYP等)。
IB课程的特点之一在于,它代表了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国际文凭组织IBO对学校的办学宗旨、愿景、核心价值的关注和管控上。获得IBO授权的条件是学校的办学宗旨一定要符合国际文凭组织探究式教育,终身学习和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办学理念。这就无形中在新加坡所有IB国际学校中形成了一种共识或者共同的价值取向。这些学校尽管办学历史、文化背景、设施与条件有很大差别,但在认可IB的核心价值方面却惊人地一致。这种一致性又恰恰与新加坡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社会文化氛围非常吻合,与作为国际化人才的家长群体的要求相呼应,这应该是新加坡IB国际学校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
IB课程的又一特点是它是一种办学标准或者说是一种办学规范。而其他一些国际知名的课程标准都主要是考试标准或者学业评估标准。 换句话说,IB课程体系更关注于怎样学?学什么?而不是怎样考?考什么?这其间的差别其实是蛮大的。IB课程体系对于教学内容的要求是基于教育理念提出的,对于各个年龄段和各学科都有范围和进阶的规范性要求,同时强调知识、学科间融会贯通。IB在教学方法有着很具体的规范和要求,同时通过很多具有可验证性的程序和记录对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修正。相对的对于考试,却没有过多的强调,甚至在PYP和MYP阶段,基本是用综合性评估(Assessment)代替传统意义的考试(Examination)。
说通俗一点,选择IB是在选择一种教育,是在选择一种成长道路,而选择某种考试只是在选择跨哪一个升学的门坎。IB课程的上述特点对于家长选择学校有着特殊意义,家长不必过度担心基础相对薄弱的新建的IB国际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因为这些学校在申请IB课程授权的过程中(IB-PYP要经过至少三年、IB-DP要经过至少两年),已经并继续接受国际文凭组织(IBO)从教育理念到教学管理的全方位的评估和监督。就是取得了IB课程授权的学校,也要接受国际文凭组织授权后的定期和不定期复查。退一步讲,这种业务管控,使得新加坡的各个IB国际学校无论如何也都达到了授权的“底线”,这种类似同业行规的监督,保障了各个学校的基本的教学质量。
IB课程的第三个突出特点是它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调适性、包容性。
首先,IB课程的这一特点表现在其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上,它可以使不同基础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条件等,作为主题探究的参与者,选择进入课程的方式、方法。这在小学阶段(PYP)和初中阶段(MYP)表现得格外突出。许多初到新加坡,英语很弱的小学、初中生,在IB课程的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很快就能与同班同学交流、讨论,在很短时间内,就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语言能力和学习成绩都能跟上其他学生。
其次,IB课程的这一特点还表现在IB课程强调知识的融会贯通,而不片面强调分科成绩。这使学生有可能发挥在思维方法方面的优势,弥补掌握某一学科知识点中的不足。从长远的观点看,正是通过发挥这些优势,会形成学生未来学习、生活、工作中的“核心能力”,让学生受益终生。
再次,IB课程的这一特点也表现在它为学生的升学、深造预备了比较宽的通道。这在高中-大学预科(DP)阶段的“小留学生”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非正式地概括新加坡的中国“小留学生”群体的特点是:这些学生,要么是“不屑于”参加中国高考的,要么是“不敢”参加中国高考的。前者是学习的尖子,他们瞄准的是比北大、清华排位还靠前的世界名校,后者是初中的所谓“后进生”,因为考虑到在国内也许只能上个“三本”、大专,于是出国碰碰运气。这两种极端状态的学生,在IB课程系统中竟然各有各的成功,分别进入了自己觉得适合的大学。这不能不说它得益于IB课程体系的弹性。在高中-大学预科(DP)阶段,IB课程进入学科教学,学生在六组课程中各选择一科修读,而各科课程至少有两个难度层级可以选择。同时还有几门融汇学科课程的“核心课程”作为连接。学生着眼于自己现实的基础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选课,最能体现“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通过规范化、量化、可测度的素质养成教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终身的学习者,是IB课程的核心目标,也是新加坡几十所IB国际学校的共同追求。也许,有关IB课程体系中三个课程项目的详情和各自的特色,需要另行详述,但无论如何,可以想见,具有上述特点的新加坡IB国际学校的学生,还是很幸运的。特别是来自中国的“小留学生”。他们逃离了国内千军万马争抢的独木桥,也避开了新加坡本地学校的应试的窘境,剩下的,就是快乐地畅游在IB课程提供的知识海洋里,选择并实现自己个人发展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