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教育网

新加坡双语双文化教育换个视角创优势

2019-08-06 13:57    阅读量:2308

  新加坡的双语双文化教育已经来到历史的分界。

  新加坡教育部长王乙康在5月的一场演说中强调,中国崛起在全球带动一股学习语言热潮,新加坡人引以为傲的双语双文化教育,已不再是我们独有的口号。

  我们能把握机会,把双语双文化教育推向另一个高峰,也可能一不小心在激烈的竞争中输掉这场国际竞赛。

  审视我们一路的发展,新加坡的双语双文化教育如今走到哪里?未来又能如何继续为新加坡人创造新优势?

  20年前,中国人排着队想学新加坡的海外投资经验。黄庆生只要一通电话,就能与当地企业家安排会面。随着中国发展起来,黄庆生的手机却静了下来;大约10年前,也就是2009年以后,原本不到一小时就能安排的会面,得等上好几天才能实现。

  这使黄庆生(51岁,投资公司创办人兼董事经理)深刻意识到,中国人已经有能力自己踏出国门,中西之间不再需要新加坡这个桥梁。

  他也发现,新加坡人凭自己有双语双文化的基础,打入中国市场的优势已经淡化。面对竞争激烈的环境,他只好选择把重心转回新加坡,另寻商机。


澳洲科廷科技大学新加坡分校专业,新加坡教育


  接受《联合早报》访问的企业管理人与教育观察家普遍认为,新加坡双语双文化的光环正迅速褪色。他们观察到,10年前“巨龙继续腾飞”,新中两国企业的合作关系却因中国实施的各种政策转化,而区域经商的环境也已改变,新加坡人能以自己精通双语而扮演“中间人”的黄金期已经结束。

  如今中国企业加快全球业务拓展,新加坡作为亚洲的商业枢纽成了中企扩张海外的首选地,商机处处,另一个担忧却浮现:当全球许多国家开始重视双语,投注大量资源培育自己的一批多语人才时,新加坡人在这场全球语言竞赛中是否还能脱颖而出?我们能否具备企业所需的就业条件,也是个未知数。

  中国最大共享办公业者优客工场(UCommune)2017年正式进入新加坡市场,短短两年半在本地设立四个共用办公空间,但目前负责打理新加坡业务的七人团队,主要还是在中国出生的移民。“我面试10个新加坡人,10个都不用微信。”优客工场新加坡总经理刘恩曦直言,在优客工场工作,员工一半的时间必须和在中国的地方伙伴联系,也要熟悉中国的手机应用与科技。在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当中,能用中文有效沟通的人不多,有中国经验的更是少之又少,能在步伐快速的独角兽企业“舒服做下去”的,最后几乎都是有中国背景的移民。

  据刘恩曦观察,其他从中国拓展到本地的创新企业在招聘方面也出现这样的现象。她说:“很多中国企业过来,招人第一要素是语言,而这语言承载的就是对文化的认可。优客工场最得力的员工,或说得更直白一点,薪水最高的员工,就是双语双文化兼通的。”

  根据仲量联行去年一项报告,基于与中国有密切的文化联系,再加上地理位置优越,新加坡目前是全世界与中国连接度最高的城市,也有最多的顶尖中企入驻;若统计进驻的中国科技企业数量,它与硅谷并列榜首。

  家长:双语政策仍成功 但未必能有效帮助企业

  不过,国际企业带来的机遇,新加坡人未必能把握得住。

  刘恩曦的一对子女在新加坡出世,目前在本地上学。她在工作岗位上观察到,过去是新加坡向中国输出经验,如今中国互联网金融和科技金融发展神速,中国企业向东南亚输出经验已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身为母亲,她认为新加坡人现在犹如“温水煮青蛙”,没有意识到眼前危机,她为新加坡孩子们感到担忧。

  谈及双语政策,她说,这项政策还是成功的,新加坡双语双文化人才与区域比起来,仍非常充足,“只是这个政策对企业是否有帮助,外国公司是否真能找到用得上的人才,那是两码事。”

  教育部长王乙康今年5月在教师研讨会上宣布语文特选课程扩大到中学时,发出一个警讯:双语政策不会一直是新加坡的长期优势,新加坡必须为语言学习注入新活力。新加坡开始鼓励多语学习,很大程度上也显示,面对各地的语言学习热潮,我们开始感受到改变思维的迫切。

  根据官方去年的数据,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出国留学的中国人达519万人,学成归国的人有313万人,人数超过新加坡一半的人口。这批见识海外文化和语言的“海归派”直接拉近了中国和世界的距离。

  而除了中国经济效应带动的汉语学习热潮,亚洲各国近年也大量投资于人才的英语培训,但成效参差不齐。

  新加坡人在英语掌握能力方面,仍稳坐亚洲首位。根据推广语言学习机构英孚教育每年在全球展开的统计,新加坡人的英语能力仅排在瑞典与荷兰之后,属于“英语能力超高”城市。然而,随着中国中产阶级家庭为孩子学习英语投注更多金钱与精力,许多一二线城市的英语能力快速往上攀,上海已经是“英语能力超高”的城市。

  资深教育工作者、南洋初级学院前院长冯焕好指出,看到中国人学英语如此饥渴,她意识到新加坡“如果放弃双语政策就完了”。

  她也斩钉截铁地说,如今双语已经不是新加坡的优势,别人已迎头赶上,而很大程度导致这结果的主要原因不是制度缺陷,而是我们自己不重视华文华语而放弃的。一些外国人过去曾因看中新加坡双语教育制度的优点,或新加坡的双语环境,选择让孩子在这里的主流学校上学,但他们近几年也看到令人担忧的趋势。

  旅居本地外国人:新加坡教育不应失多元性

  美国社交名媛佩琦·派克(Paige Parker)为了让15岁大女儿“快乐”和11岁小女儿“小蜜蜂”在双语环境下长大,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搬到新加坡。

  佩琦·派克指出,对很多想让孩子学习华语的外籍家长来说,新加坡的主流教育体制仍能提供最严谨的教学。近年来社会开始出现取消特选学校计划或撤销小六会考的呼声,整体而言,这都让她担心教育失去多元性,双语学习也会受影响。

  “多元是新加坡的长处之一,如果不坚持这点是开倒车。”

  在新加坡美国学校任教的华文教师张保利(Pauli Haakenson)与台湾籍妻子张宗美在新加坡生活七年,两人也逐渐看到可能削弱新加坡人语言优势的潜在危机:普遍使用英语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单语化,而且大家为追求“正统”,不论华语和英语都要求“规范化”,使得本土用语逐渐消失。

  他们认为,新加坡下来推广多语学习,尤其让更多新加坡人掌握东南亚区域语言,是正确的方向。

  根据教育部数据,每年在教育部语言中心修读第三语文的学生人数持稳,约4500人,但其中仅20%修读亚细安语文,如印度尼西亚文或马来文。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司母语处司长王梅凤指出,希望选修马来文或区域语文的人数下来会增加。

  中国触角伸向东南亚 新加坡可搭建新桥梁

  懂得双语和双文化只是基本,通晓中国、新加坡和东南亚区域语言、文化和商业环境的“新中通”才是最抢手的人才。

  通商中国总裁陈佩玲指出,正当一大批外国人把眼光投向中国市场,中国企业同时也开始把触角伸向东南亚。一列从中国开向东南亚的经济快车,正在为新加坡人带来巨大的潜在商机。

  “新中通”不只得掌握双语双文化,更得深入了解中国的脉搏,包括了解中国人对一些课题的看法,和整体社会和商业环境的走向。此外,新加坡人更得通晓新加坡和东南亚自身的环境,以便了解自己的优势所在。她说:“中国如今已经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国内条件非常好。新中之间的交流不只得看双边,还得看多边。新加坡人不一定要进入中国投资,很多中国企业想把触角伸入亚细安,新加坡可以和这些企业合作,帮助他们了解亚细安的环境,并提供法律、金融等第三方的服务。”

  陈佩玲认为,新加坡的双语双文化教育制度已为新加坡人打稳根基,通商中国的任务,是协助新加坡人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培养更多“新中通”。

  新加坡双语双文化优势逐渐转向东南亚

  通商中国多年来积极举办论坛、沙龙系列和实习计划等活动,目的是加深新中两地观点上的交流。针对专业人士而设的高级领袖研修班今年也特别走入东南亚,让20多名参与者进一步了解区域的文化和商业环境。

  在中国闯荡的新加坡人也深刻地感受到,新加坡的双语双文化优势已经逐渐从中国转向东南亚。2000年代初,胡锦珠和黄庆生带着双语双文化的光环闯入中国市场。尽管行业不同,两人在各自领域中都发现,从十年前开始市场竞争就越来越大。

  伊顿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及创办人胡锦珠说:“近五年来,许多当地业者已经有能力提供不错的双语教育,新加坡品牌的‘明星效应’不比从前。但东南亚就像开放初期的中国市场,新加坡在这个巨大的新兴市场里,有很高的声誉。”

  伊顿目前在东南亚共有10所国际学校和幼儿园,未来有意进一步扩展业务。胡锦珠指出,东南亚国家迅速发展,更多父母有意让孩子学中英双语。大多中国家长希望英语教师是金发碧眼的洋人,教华语的是字正腔圆的中国人。但在东南亚,不少人仍崇尚新加坡的双语水平,本地教育品牌因此很吃香。

  黄庆生是新瑞投资公司创办人兼董事经理,他起初主要业务是帮助中国企业到海外上市。虽然黄庆生觉得自己在中国的黄金发展期已经过去,他对新加坡的双语优势仍旧保持乐观。他认为,断了一条中西之间的桥梁,新加坡还是有机会开辟一条连接中国和东南亚的康庄大道。

  他说:“东南亚由不同国家组成,各地的文化和经商环境不同,中国人要了解这里的市场并不容易。新加坡的中心位置使我们更容易掌握区域的环境和国情,新加坡人可以协助中国企业走入东南亚。中国企业信任新加坡这个品牌的声誉和管理能力,我们有机会成为中国和东南亚的连接点。”

  回顾双语政策之路

  1979年

  ■在九所历史悠久的华校推行特别辅助计划,提供双语并重的教育,支持有能力掌握双语的学生。之后加入特选学校行列的有15所小学和11所中学。

  1990年

  ■推出华文语文特选课程(语特),旨在鼓励对华文与文学感兴趣的学生加入,培养双语人才,提高学生的华文与文学素养。

  1999年

  ■修订教学政策,帮助学习华语有困难的学生。教育部在小学推行汉语拼音教学,小一学生首10周先学汉语拼音,才学识字。2001年,推出程度较低的华文B课程,着重于培养听读能力,鼓励有学习困难的学生继续学华语。

  2004年

  ■推出双文化课程,培育学贯中西的双语双文化精英,注重的不只是语文能力,也包括对中国实地工作环境的认识。2007年也推出以华文或英文为教学媒介的中国通识课程。

  2011年

  ■鼓励活学活用母语,让母语成为日常生活用语。

  ■已故建国总理李光耀宣布成立李光耀双语基金,开发教学资源帮助年轻一代掌握好双语。

  2019年起

  扩大双语双文化生源,同时打造更灵活的语言学习环境。

  ■从明年起,原本开放给五所初级学院和直通车计划高中部学生的语特扩大到九所中学。

  ■同时探讨如何使学习语言更灵活,支持有兴趣和能力的学生学第三语文,不局限在某个教育阶段。

  去新加坡留学的同学如若遇到了澳洲科廷科技大学新加坡分校专业、去新加坡留学要多少钱以及新加坡留学必备物品等问题都可以在线咨询我们哦!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90120 苏ICP备17009794号-33 版权所有:南京课窝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Powered by marler.cn

在线留学评估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出国留学时间
计划在国外完成
高中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大学
在读学校
在读年级
在读专业
拟读专业
外语成绩
TOEFL
  • TOEFL
  • IELTS
  • GRE
  • GMAT
  • AEIS
为了能够得到准确的评估结果,请您尽可能的将信息填写完整 提交评估 重新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