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吃饭,
当然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然而最近却有这样一则新闻
令家长开始担忧孩子的吃饭问题。
一名家长表示,她读小一的儿子开学第四天就生病,出现上吐下泻和发烧症状,医生表示他有可能肠胃不适。“我没听说有其他学生生病,所以以为是儿子刚上小一,不适应环境才会生病的。”
另一名学生家长则表示,他的女儿在开学第一周的星期五,半夜突然上吐下泻,但星期一就能照常回去上课了。
有些在家长面簿或whatsapp群体里的家长,表示知道有不同班级的学生都出现呕吐症状,但不清楚详情。然而大多数家长都并不知道学校有多名学生集体呕吐。
环境局、农粮局、公用事业局和卫生部立即展开调查,并在近日发表联合文告指出:“针对学校食堂的检查已在9日进行,检查未发现任何卫生疏漏。所有在食堂处理食物者都参加过基本食物卫生课程,并且都及格,当中也没人在事发前生病。”
目前,所有患者已康复,在14日过后也未出现新病例。
绿洲小学校长周露丝说:“1月6日,我们发现一些没上学的学生出现呕吐症状。我们马上先采取措施,在例常的清洁工作之上,也为校园进行消毒。同时,我们也和卫生部、国家环境局和公用事业局合作,调查原因。”
校方指出,他们最关注的是学生的健康,并强调学生在身体不适时应该通知老师。学生每天也会在教室测量体温,而学生集会也暂时取消,以减少传染。
那么如何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病从口入呢?
饭前便后要洗手,接触食物时要先洗手后拿取。要防止食物在运输、加工、贮存过程中受到污染。
不要偏食、挑食,食物要多样化,注意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防止营养素的摄入不足,有时各种不同的食物还有互相促进消化吸收及利用的效果。
饮食要适量。吃得太少营养素不足,会使体重减轻、消瘦、耐力下降,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严重者可导致贫血、血糖过低、营养不良和维生素缺乏症。相反,如摄入营养过多,不仅造成食物浪费,而且给机体加重负担,同时可以引起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因此饮食要适量,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
进食要有规律性,定时定量,少吃零食,早、中、晚三餐进食时间尽量固定,临考前应选择热量高、营养丰富和易消化的食物。
避免空腹或饱餐后立即进行紧张学习或考试。不暴饮暴食,暴饮暴食不仅可引起消化不良、胰腺炎等消化系统疾病,而且大量血液集中于胃肠道,容易引起脑供血不足,影响学习效果和考试成绩。空腹挨饿容易引起血糖过低,对学习考试也不利。
进餐时要专心。精力分散,势必食欲减退,消化不良,久而久之,消化功能减退,引起胃肠道疾患,使学习受到影响。如果进食时心境平和,思想专一,吃起来对食物的色、香、味、形的明显感受会增加食欲,消化液分泌和胃肠蠕动都会随之增强。
进餐时要少喝水。水和食物混在一起吃,是不好的习惯,汤泡饭或进食时边吃边喝水,囫囵吞咽,咀嚼时间短,造成食物在口腔“消化”不完全,加重胃肠负担,水分冲淡胃酸,使消化液稀释,进而使食物不能很好消化与吸收,久而久之,必然会引起胃病。
进餐温度要适宜。少喝冷饮,胃喜暖而恶寒,食物温度以20~45℃为宜,如果超过60℃,食管壁和口腔粘膜就会被烫伤,在致癌物质的诱导下引起食管癌变。如果吃过量的冷饮、冷食,可使胃部血管收缩,减少血液供应而致消化不良及胃肠功能紊乱,出现腹痛、腹泻等。
每餐食用适量的植物纤维食物,如蔬菜等,最好荤素搭配,让营养均衡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