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中学德育的总目标是为未来新加坡培养有道德意识的公民。一些专家把它解释为:在于培养学生具有高尚之品德,善良之性情,强健之体魄,优良之习惯,爱国爱民之意识及各民族互助合作之精神,以期培养学生成为优秀之青年,藉以成为国家社会的有用之材。具体目标从七个方面进行培养:培养良好品德;发扬个人潜力;促进人际关系;评定家庭生活的重要性;发扬社区精神;加强对文化和宗教的认识;培养献身于国家建设的精神。
根据共同价值观的要求和公民与道德教育大纲,中学德育在小学好公民教育基础上,实施公民与道德课程教育,课程标准包括总目标主题目的课程的有效实施和评估。总目标前面已提及,主题则包括:(1)五大观念:国家和民族高于集体,社会高于个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集体支持并尊重每个个体;倡导一致而不是冲突;推动种族宗教和谐共处这些观念是主题产生的基础(2)五大主题:性格品质塑造家庭关系集体精神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传统未来的挑战这些主题贯穿于中学四年。
目的则从知识技能态度三个方面来阐述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需要获得的成果。仅知识层面的目的就列有:知道什么是一个有美德的人;知道做出正确决策的原则;理解家庭对社会的重要性;知道对于我们国家而言基本的价值,包括我们共同的价值观、新加坡家庭价值观、国家管理的基本原则等;知道国家过去的人和事以及和现在的关系;理解国家的压力和弱点,并知道我们国家如何去克服这些问题;知道我们政府管理体系;意识到快速变化的世界对我们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影响等十条。
技能层面的目的列有:能运用道德反省和道德推理;在和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尊敬、移情、关心和照顾;在家庭学校和其他集体中显现出与他人交往的能力;运用团队工作技能等六条。
态度层面的目的列有:接受并采纳美德作为引导他们行为的基本准则;有接受、开始、利用变化的愿望;尊敬、移情、照顾、关心他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致力于保存国家的种族和民族的和谐;团结并承担对家庭集体和国家的义务和责任感;愿意为国家做出贡献,包括保卫国家;对国家的成就有信心、忠于国家,并为此而自豪等共八条。
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营造全国范围的道德教育环境,为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全国性的社会道德教育活动约20多种,如睦邻周、礼貌周、忠诚周、敬老周、国民意识周、植树运动生产力运动爱神运动等,新加坡教育部规定学生必须选择参加一定的课外服务,以培养服务社会的意识和习惯,强化公民与人为善、互助互爱的良好品德。在整个社会推行与学校品德教育内容要求相一致的社会奖励标准,学生参加社区工作,可以获得额外的课外活动分或获得纪念徽章。在政府的推动下,校内也开展帮助别人,对人负责,关怀与分享,合作与健康等活动,包括好朋友计划、关怀与分享计划、清洁环境计划到儿童福利院进行服务等。
有专家比较分析日本和新加坡的学校道德教育,认为日本和新加坡与中国有共同的文化渊源,都是受儒家文化影响深远的国家,日本和新加坡在工业化进程中也都受到西方文化的深刻影响,我国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日本和新加坡在东西方文化冲突、融合、交汇中,正确吸收外来文化,重构本民族共同价值观,发扬民族文化的特色和精髓,有效教育青少年一代,这对于我国坚实实施德智体全面发展、以德为先的道德教育模式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日本近年来实施教育改革,有两点引人瞩目,一是把二战以后一直坚持的智德体改为德智体,把德育摆到首位。二是改变了一味模仿美国的做法,而是寻求把日本的社会本位与美国的个人本位有机地结合。教育内容围绕三个方面发挥:一是有宽广的胸怀、健康的体魄和丰富的创造力,培养个性和谐的人;二是自由自律与公共精神,力戒放纵无秩序、不负责任;三是培养面向世界的日本人,把国家利益与全人类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这三方面体现了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与国家人的发展与人类的关系的培养人格因素的追求。新加坡则形成了与其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相适应的,集东西方文化于一体的公民道德教育格局,正如一些专家所说的,新加坡是西方的自由市场经济制度与东方价值观成功结合的典范。两国的实践表明,道德教育越强调培养民族精神,道德教育就越有成效。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实施以人为本,德智体全面发展,以德为先的教育要求。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以德为先没有得到完全的落实,甚至有人认为,资本主义国家不强调思想道德教育,照样培养出优秀人才,中国的人才培养关键不在于抓思想道德教育,关键是文化素质,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是硬道理,因而社会盼分数,学校抓分数,老师想分数家长比分数,学生争分数,分数第一仍然是我们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和以德为先的思想障碍。我们应该从新加坡和日本的经验中得到启发,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和以德为先不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