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经济发展速度一直受到世界瞩目。它亦一直以一个成熟的教育体制而为教育界人士所称道。新加坡的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一个向学生提供科学理论知识的平台,同时亦是一个选拔优秀人才,让所有的新加坡学生能到受到适合各自能力以及个性的教育的过程。孔子曾经有过“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讲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说新加坡的教育方针很大程度上与中国的这种传统教育思想不谋而合。然而不同的是,新加坡将这种思想发扬光大并且贯彻到了整个教育体制以及教育方法当中。
早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新加坡为了复苏经济,需要更多的人才来适应国家的初期工业革命。而当时新加坡的教育方式,沿袭日本占领时期采取的传统教育方式,即所有学生学习同一组课程,并且在课程结束之后参加统一的考试来考核学生的成绩。在国内实施素质教育的方针之前乃至现在,绝大部分地区采取的也是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所有的学生如果能够有能力完成所有的课程的话,一般会在学校按照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受到从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学的一条龙的教育。这样的教育体制的最大好处就是教学的高效率。一位老师重复地向不同班的学生灌输同样的知识,这在我国教师资源匮乏的情况是一种很好的解决办法。但同时这也造成了一种困扰。学生的理解能力由于年龄、学前教育状况以及各种客观因素而各不相同。在同一个教室里的学生对于老师所教的东西,理解和吸收都有很大的差异。而最终学生们所需要参加的则大多是各自省市统一的中、高考来考查他们对知识的吸收。这一点对于吸收较慢或者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是不公平的。所以才会有所谓的“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消”的说法。而新加坡的教育系统对于这个问题有了比较好的解决方法。在80年代初新加坡教育部为了能够让学生能够受到相应与自己所具备的学习能力的教育,采取了教育分流制度,以求让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觉自己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