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靠一篇文章很难对新加坡的教育做全面的分析,那我们就概括新国教育的几个关键设计特点,以及对其精华的思想管窥一二。
新加坡的教育是有历史基础的,当年的英殖民历史中遗留下很多的教育元素。李光耀上台后,不顾同仁反对,将其传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要对新生的新加坡有帮助,借鉴也未尝不可呢?这才是伟人!(题外话,小编想到了邓小平的改革开放)
这就是为什么今天新加坡的很多顶尖院校,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立于1905年)、莱佛士书院(建立于1823年)和英华学校(建立于1886年)都比于1965年独立的新加坡本身要历史悠久得多。此外,新加坡中学教育课程体系也建立在英国O-Level和A-Level的模式之上,并根据新加坡学子更高的平均成绩作了适当调整。
国内的教育有些本末倒置了,最大的诟病是严重的不均衡。新加坡教育总是优先考虑对人的投资,而不是对设备的投资。简单说就是关注点落在学生和老师身上。大家都知道新加坡的公派制度,优秀学生去国外顶尖大学深造,国家奖学金是相当丰厚的呢!慷慨的教学奖学金和高于中值的起薪都是新加坡为教师行业吸引和保留人才所作出的努力。
新加坡教育体系有严重精英主义的倾向,确保所有精英学生都能获得优质教育。(如果这也算优势的话)虽然新加坡有充分理由以它精英的中等和高等教育机构引以为豪,但这一套体系真正可贵的瑰宝,是那些遍布全国的社区学校、职业技术院校和理工学院,正是它们为所有人提供优质的教育。(这要哭瞎中国多少家长)
新加坡是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汉语、马来语、泰米尔语等母语为辅的双语教育。其教育理念从很多方面都预测到了今天的政策制定者所面临的关键难题。数年之前已感知到:英语会迅速成为国际商贸和科学的通用语,在当时真属先见之明。李光耀力排众议,将英语扶正、入主正宫;大多数人使用并支持的语言——华语反而打入冷宫。仅这一点就让李光耀从后殖民时期的领导人中脱颖而出。
很多人的思想中,新加坡的教育制度是僵硬的、不讲人情的。但从大局来看,新加坡的教育是在不断平衡中与时俱进、不断前行的。上世纪90年代,有人就对新加坡教育体制太过注重理工科提出过担忧,这和中国很相似(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真是同根生呀!就是提出质疑的同时,新加坡开始考虑教育的平衡,支持从事人文、艺术和体育方面的发展,并一直持续到今天,同时寻找创造力和创业精神的新发展。
今天,新加坡在经合组织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测试(PISA)中一直名列前茅。根据最新的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这个人口仅500万的“城邦之国”却有两所大学跻身全世界前75位,与中国、日本和德国院校的表现旗鼓相当。
留学欧美著名高校不难发现,身边很多新加坡人的学习成绩都非常厉害,全系第一都很正常。这与他们的教育体制有关系吗?听说莱佛士好像是个很厉害的新加坡高中,这些都在国外大学为人称道,究竟是为神马呢?
政府出资的公派留学生。这些人在国外牛校学习也是非常厉害的,99.99%新加坡学霸都是这部分出国人群,这种留学机制诞生的文化背景和选拔机制在新加坡是可以载入史册的呢!
同时相比强调应试的其它东亚国家,社会与学校通用英语的新加坡学生英语水平等同于native speaker(有些就是mother tongue user)。同时来自高度国际化的新加坡学生视野足够开阔。这样,具备强大应试能力的新加坡留学生通常具备强于别国留学生的适应力与综合素质(尤其男生,有当兵两年以上的磨练); 而比之欧美的本地学生,有应试环境中磨练出的应试技巧。能力全面自身素质优秀的新加坡留学生在欧美名校很容易脱颖而出。
对教育本身而言,教育应是超越正规学校系统的、不断学习的过程。渴望教育的人,不论出身、不论起点、从来不会停止学习,不断探索、也从未结束。小编推荐感兴趣的读者阅读6月13日文章《看前腾讯副总裁为女儿访遍英美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