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新加坡卫生部发布的消息,新加坡去年全年共有1万5998起骨痛热(登革热)病例,是前年的近五倍,也是五年来的新高。
1月15日,新加坡国家环境局表示,“我们已经看到第三型骨痛热症病例和受影响地区在过去一个月有增加趋势”。
根据医疗界人士的说法,新加坡过去30年并没有大规模流行第三型病毒(DENV-3),新加坡人对这一病毒的免疫力低下,更容易感染。
并且新加坡医学专家称,今年,骨痛热疫情将会继续大爆发。
由于骨痛热是蚊媒传播的传染病,所以最佳的控制疫情方式是除蚊灭蚊,清扫公共卫生、注意个人卫生,新加坡也正采用多种手法对抗伊蚊,包括在去年底启用新的沃尔巴克氏菌(Wolbachia)雄性伊蚊繁殖设施,让雌雄伊蚊交配后产下的卵无法孵化,从而抑制伊蚊数量。
而根据新加坡卫生部网站不久前发布的数据,新加坡本地的骨痛热疫情在经历连续五周的持续缓解之后,这两周病例数量又再次回升,仅上上周就有313名确诊病患。
从去年11月中旬起到12月下旬,骨痛热疫情一直在趋于消退,这既和卫生部和新加坡医护人员的努力有关,也和新加坡本地民众越来越强的卫生意识密不可分,但同时,骨痛热的传播有季节性因素,冬季本来就是低发期。
而随着今年春天临近,骨痛热的疫情状况预期也会继续加重,小新君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骨痛热的信息,如果大家身在新加坡或者近日有去往东南亚地区的行程,一定要高度警惕!
首先,请大家一定要注意,如果有人告诉你登革热不会死人,只需要静养即可,一定不要轻信!
骨痛热又叫“登革热”,同类型的病症还有“基孔肯雅热”,都属于相似的热症,是伊蚊传染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症。
临床表现如下:
发热:体温可能升高到39℃~40℃,很难退烧。
出血:脸部、颈部、胸部及四肢皮肤发红,貌似“酒醉状”,甚至出现眼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牙龈等无端出血等。
体痛:感到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整个人觉得很疲乏;
皮疹:以麻疹样和出血性皮疹为主。
另外,一旦患上登革热,一定要及时就医——虽然目前的医学界并没有针对骨痛热的特效药物,但及时住院、进入隔离蚊虫的病房是非常好的能够控制病情的手段。
并且因人而异,患者还有可能发展成“登革出血热”,即登革热的重症形式,会出现全身皮下出血、脏器出血的症状,危急时可能会造成器官衰竭现象,从而导致患者死亡。
登革热的死亡率很低,但如果不及时就医降温,患者很有可能发展成脑炎等重症疾病,并且长期暴露在原有环境下,会增加传染登革热给周围人群的概率。
登革热的病因源自登革热病毒,这种病毒一般由“伊蚊”携带传播,极其耐低温,在-20℃的条件下可以在血液中生存数年,但不耐热,高温可灭活,人与人之间是不会传播这种疾病的。
登革热一般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盛行,东南亚地区是高发区,而我国的香港、海南等地区也有登革热疫情爆发,预防登革热只需要个人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灭蚊即可。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新加坡病例较多的集中在伊莱雅路、惹兰曼高(Jalan Bangau)、秋海棠通道(Begonia Drive)、武吉莫利士顿(Bukit Mugliston)、朝阳道(Sunrise Avenue)和凯秀路(Cashew Road)等地区,如果你的行程设计这些地区就要格外注意了!及时做好防范措施,当心蚊虫叮咬。
截止1月15日,包括伊莱雅路在内的白沙一带至今累积151起骨痛热症病例。此地区是极高发地区,一定要对此提高警惕!
登革热虽然在新加坡也有疫苗,但这种疫苗一般都比较特殊,真正生效可能要一年以后,而且价格也并不低廉,所以最好的预防措施就是即使防蚊灭蚊,注意个人卫生,注意培育花草及时换水等等。
另外,小新君也提醒大家,手足口病,流感,麻疹,脑膜炎球菌感染,腮腺炎,百日咳,肺炎球菌病(有创),风疹,破伤风,结膜炎,水痘等疾病,在新加坡都时有传播。
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同时,大家平时也要及时关注时讯,如果有相关疫情,要及时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减少前往疫情严重区域的次数。
最重要的是有症状不要拖沓,及时就医,我们的健康和生命是无价的,值得我们为此破费,在医疗方面节约开支是不明智的选择。
大家若想了解新加坡留学优势专业、新加坡留学专业选择以及申请新加坡留学签证等问题都可以在线咨询我们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