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对抗冠病的策略不是在疫情中自然取得群体免疫,因为这会导致更多年长者染病和死亡,所要付出的代价太大。”
5月12日,新加坡卫生部传染病管理司司长李坚明副教授在技术说明会上说,根据专家估计,全国得有六成至八成的人口拥有抗体,才能取得群体免疫的效果。
然而,要自然取得群体免疫是很困难的,会造成很多人染病和出现并发症。李坚明认为,更可行的办法是经由注射疫苗,但疫苗还未问世,必须继续等待。
新加坡卫生部医药服务总监麦锡威副教授补充说,目前没有一个国家任由病毒在人口中散播,即便是曾提出这个策略的英国也另寻他法,因为其中的代价太大了。
1. 所谓群体免疫,究竟是什么?
简而言之,认为病毒根除的唯一方法,是待其传染至过半人口,人们形成“群体免疫”后,自动消失。
因此,相较于中国、意大利、韩国、伊朗等国“消灭病毒,研制疫苗”的处理措施,英法德三国政府的防疫重点不是消灭病毒,而是放缓疫情传播。
最先激起这轮讨论的是英国首相约翰逊(Boris Johnson)3月12日的一场记者会。会前英国各界普遍期待政府宣布应对疫情的紧急措施。不过,会间约翰逊仅宣布“出现发烧和持续咳嗽症状者在家自我隔离一周,无论之前是否去过疫情严重的国家或是否跟确诊感染者有过接触”以及“从3月13日开始,学校组织的出国旅行活动一律取消,已经有疾患的老年人不建议去乘邮轮”,至于社会上不少人呼吁的取消大型公众活动和关闭校园等强制抗疫措施,则都不在约翰逊此次决策之内,官方对此解释为“时机不妥”。
与约翰逊共同会见媒体的英国首席科学顾问瓦伦斯(Patrick Vallance)补充到,英国政府考虑采取“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方案,也即待大部分免疫能力健全的人感染病毒,身体从而获得抗体,对病源免疫。
翌日,瓦伦斯在接受天空新闻电视台(Sky News)采访时解释,如果社会长远有一定人数感染病毒,病情轻微而又产生抗体的话,便要有约60%人感染新冠肺炎,未来将能够“保护”社会,达到群体免疫的效果。
3月15日,英国卫生大臣马修·汉考克(Matt Hancock)在英国主流报纸《星期日电讯报》上发文称,英国政府将在3月16日至22日这星期内发布一项紧急法案以对抗疫情,包括计划要求70岁以上人士自我隔离最多4个月,会于未来数周的适当时间公布更多细节。
至于备受争议的群体免疫,马修称英国已基于科学家的专业知识制定了一项抗疫计划,群体免疫不是其中的一部分,这仅是一个科学概念,而不是目标或战略。
2. WHO:依赖群体免疫非常危险!
同日,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也发出警吿认为群体免疫针对新冠肺炎这样的人类传染病时,将是“非常危险”的计划。同时在全球担心出现第二波冠状病毒疫情之际,各国在放松为遏制病毒传播而实施的封锁措施时需要“极度警惕”。
此前,开始放松封锁措施的德国报告新增确诊病例数有所增加。在另一个成功限制了病毒传播的国家韩国,中央防疫对策本部(KCDC)过去48小时公布69个新增病例,相当于过去一周新增的总数。多数新增病例与首尔几家夜店有关。
WHO卫生紧急项目执行总监瑞安(Michael Ryan)就认为,群体免疫这一术语来自兽医流行病学领域,在应用于新冠肺炎这样的人类传染病时应格外谨慎,避免置个人生命和痛苦于不顾。
瑞安解释说,在畜牧业中用到这一术语并做相关决定只是从“残酷”的经济学角度出发,个体动物的状况并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将群体免疫这一术语应用到人类传染病相关场景时应格外谨慎,因为这可能导致无情的计算,这种计算不会将个人的生命和痛苦置于算式之内。群体免疫这一概念主要被用来计算人口中需要有多少人接种疫苗,才能达到相应的免疫效果。
3. 免疫能力以外还有哪些救治方法?
目前,疫苗开发在世界各地进行得如火如荼。其中,中国的康希诺生物公司、美国的辉瑞公司(Pfizer)及其德国伙伴BioNTech、英国的牛津大学等多家企业和研究机构已进入了第二阶段的人体测试。而且,为了开发出更容易大规模生产,且理论上更为安全的疫苗,美国莫德纳公司(Moderna)与辉瑞公司等更用上“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NA)这个在人类疫苗中未从未被批准使用的技术,将病毒的部份核糖核酸注入人体,指示细胞自行生产新冠病毒外层的尖刺状蛋白质结构,再引发体内的抗体反应。
在各方的努力与创新尝试之下,美国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福奇(Anthony Fauci)更声言疫苗将在12至18个月内完成,创出疫苗开发史前所未见的纪录。
不过,不少科学家不敢如此乐观。美国贝勒医学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疫苗科学家霍特兹(Peter Hotez)就指,“如果运气好,这是有可能的,不过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曾花费25年开发出防治严重腹泻的轮状病毒疫苗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疫苗学教授奥弗他(Paul Offit)更直称福奇是“荒谬可笑的乐观”,而福奇“自己也知道如此”。
在一般的疫苗开发过程中,经过动物测试之后,须通过三个阶段的测试。先是进行小规模的人体测试,主要验证疫苗的安全性,其后进入以上百人计的试验,主要验证疫苗的有效性,最后更要经过在自然疫情环境之中的大规模测试。
目前,新冠病毒疫苗开发的最大挑战在于第三阶段的大规模测试之上。各国都在实施不同程度的隔离措施,而且人们也普遍遵循社会疏离的行为规范,要为测试营造自然疫情环境实在困难重重。
除了开发疫苗让人类对新冠病毒免疫之外,在救治新冠病人的层面,我们仍有三大希望:
1、抗病毒药
2、消炎药物
3、抗体疗法
在抗病毒药的层面,美国吉利德科技公司(Gilead)生产的瑞德西韦(Remdesivir),其药效源于阻碍病毒的复制机制,一直以来获各界关注。4月29日,美国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宣布,瑞德西韦经过逾千人的测试后,被证明可加快新冠肺炎患者康复时间31%,平均需时由15天下降至11天,且让病人存活率增加3.6%。
另一方面,由于不少新冠肺炎的严重患者皆因其抗体系统的过度反应,导致肺部严重发炎而带来呼吸衰竭,因此消炎药物也在新冠肺炎治疗研究之列。其中,瑞士药厂罗氏(Roche)出产的雅美罗(Actemra)能阻碍“IL-6”细胞素的细胞受体,减弱抗体反应,目前在一项牵涉129名新冠肺炎病人的研究中,显示能“大大减少”病人对呼吸机的需要及死亡率。
在抗体疗法层面,目前全球已有超过50个研究项目集中发展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即从新冠肺炎康复者身上精心挑选特定的抗体进行复制,然后制成药物,有针对性地中和新冠病毒的某部份结构。这种疗法可提供暂时性的抗体,对患者应该有即时可见的效果;而且由于抗体可在血液中逗留数周,此种疗法可扮演短时性疫苗的角色,因此被形容为过渡至疫苗面世的“抗体桥梁”。
不过,这些抗病毒药与消炎药物的初步研究,其成效即使属实,也只能在边际上减轻医疗系统的负担,而抗体疗法对于新冠病毒结构的认知要求甚高,在研发上也未必较疫苗开发更为容易。
若想了解新加坡留学的好处、新加坡留学读研条件以及新加坡留学申请材料等问题都可以在线咨询我们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