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教育网

人类可能将成与新冠病毒长期共存,“群体免疫”会否成为迫不得已的最终选项?

2020-05-18 14:57    阅读量:1759

“这是人类首次感染这种新病毒,因此很难预测我们何时会战胜它。”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经历多国政府多月以来以高强度手段抗疫,本来有放缓趋势,却又接连爆出第二波疫情的出现:

1、中国近日出现多例本土病例,吉林省吉林市政府更宣布封城以堵截传播链。

2、韩国在多周未有新增本土病例后,再次出现首尔梨泰院的感染群。

3、新加坡在2月13日和3月10日曾被世界卫生组织(WHO)表扬为“防疫典范”,然而4月中旬以来,新加坡疫情的走向令全世界都颇为惊讶,第二波疫情暴发的局面,已经变得愈发令人堪忧,“外籍劳工问题”已经成为危机的关键。

世界卫生组织(WHO)突发卫生事件计划执行主任瑞安(Mike Ryan)日前更是指出,新冠病毒有可能像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般,成为全球风土病且永远不会消失。瑞安更认为要找出有效对付病毒的疫苗相当困难,即使成功研发疫苗亦可能只会如麻疹一样,不可能完全消失。面对疫情禁之不绝,疫苗遥遥无期,各国政府亦面对解封与重封之间的两难。国际经合组织(OECD)指发达国家的社交距离措施令该国经济每月收缩2%,当中主要经济体年内更会预见25%经济收缩。

面对如此重大的经济损失,长期施行的隔离、停工、封城等政令,似乎并非长远可行的方法。不少国家及地方政府也因此将焦点再转移到疫情暴发以来,至今仍未实施任何强硬禁令的瑞典寻求答案。

瑞典从一开始便走与其他国家截然不同的道路,其并未有实施停市停课的禁令,餐厅酒吧如常营业,学生在校园亦仅需依从社交距离,限聚令人数亦维持于50以上。瑞典政府虽然呼吁国民在家工作、避免聚会、保持社交距离,但大多措施只属自愿性质。

瑞典政府虽未曾正式承认其是以“群体免疫”为目标,但领导瑞典抗疫战的瑞典公共卫生局首席流行病学家泰格内尔(Anders Tegnell)却估计首都斯德哥尔摩市或在5月底便能实现“群体免疫”。斯德哥尔摩大学数学家布里顿(Tom Britton)预计,6月中旬斯市的免疫群体占人口将达至40%之时,便足以遏制病毒传播。

所谓“群体免疫”简而言之,认为病毒根除的唯一方法,是待其传染至过半人口,人们形成“群体免疫”后,自动消失。

最先激起这轮讨论的是英国首相约翰逊政府3月12日的一场记者会。其首席科学顾问帕瓦伦斯爵士(Sir Patrick Vallance)提出“群体免疫”论,指让全国三分之二人口染病而令国民产生抗体,说法更引来全球哗然。及后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警告,英国若采取群体免疫的做法将导致25万人死亡。这种“放缓传染,等待免疫”的思路,在得到部分人士认同的同时,也遭到颇为激烈的反对。

3月14日,四百余名科学家联署发表题为《即刻于全英境内采取更严厉社会疏离措施的公开呼吁》的公开信,质疑英国政府的做法,称当局未能采取足够严厉的措施来遏制疫情,呼吁在社会疏离方面采取更强有力的行动,以阻止人们相互接触。

200多名英国心理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签署的另一封公开信表示,政府的思路太受“社会疲劳”观点的影响:

如行为疲劳确实是政府决定推迟实施限制措施的一个关键因素,我们敦促政府分享支持这一决定的充分证据基础。如没有证据基础,我们敦促政府重新考虑这些决定。


新加坡留学大学,

▲ 截至伦敦时间3月16日9时20分,该份《即刻于全英境内采取更严厉社会疏离措施的公开呼吁》公开信已经有460名专家签字署名。(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数学学校官网)


此外,英国免疫学会(British Society for Immunology)主席Arne Akbar教授则在近期来自英国学界的第三封公开信中对政府的抗疫战略提出了重大疑问,“英国的公共卫生战略与其他许多国家不同,其目的是建立群体免疫以保护民众。在免疫学界内部,我们对这样的战略抱有重大疑问”。Akbar主席敦促政府加强社会疏离措施,并发布其建模数据,让科学界能够进行审议,以更好地预测疫情演变过程。

WHO前主任科斯特洛(Anthony Costello)更称,英国此时实行“群体免疫”,违反WHO遏止疫情的原则,他又引述WHO总干事谭德塞(Tedros)所言,如果应对疫情的国策由遏制改为缓和,是错误和危险的:

‘群体免疫’或未能持久,假如病毒每年变异,群体免疫力会因病毒有所不同失效,科学家对新冠肺炎病毒的反应掌握仍相当不足,他认为争取时间研发疫苗仍然是较安全的做法。

此后英国政府急忙改变论调,约翰逊本人也感染新冠病毒一度危在旦夕,最终“群体免疫”在英国亦不了了之。

随着疫情反覆禁之不绝,不少国家经济亦陷入崩溃边缘,各国政府亦不得不再重新检视曾受天下人唾弃的“群体免疫”法。

瑞典的北欧邻国虽仍未解除疫情威胁,却已逐步放宽隔离措施,以恢复某程度的经济活动。韩国虽然出现梨泰院感染群组,文在寅政府亦未有重新实施强硬的隔离禁令。仍受疫情蹂躏的美国,在总统特朗普支持下不少州亦开始某程度解封,希望复工复产以把美国从经济崩溃边缘挽救过来。

不过各国试图效仿瑞典时,也必须警惕其利弊。瑞典一开始未有及时准备充足的个人防护装备,疫情因而于疗养院及老人院中快速扩散,令该国年长者的死亡人数占大多数。

此外,其染疫群体集中于较为贫穷,大多从事服务业,无法在家工作的移民人口。此类弱势群体最易受疫症打撃,即便是社会福利制度誉满全球的瑞典似乎也不能避免。不过正因其社福医疗体系稳健,民主制度成熟,国民对政府信任度高,政府因此亦毋须强制施行隔离令。瑞典的社会土壤及条件,未必能给其他国家直接借用。

比如仍处在抗疫关键期的新加坡政府就认为,对抗新冠肺炎疫情的策略不是在疫情中自然取得群体免疫,因为这会导致更多年长者染病和死亡,所要付出的代价太大。

5月12日,新加坡卫生部传染病管理司司长李坚明副教授在技术说明会上说,根据专家估计,全国得有六成至八成的人口拥有抗体,才能取得群体免疫的效果。

然而,要自然取得群体免疫是很困难的,会造成很多人染病和出现并发症。李坚明认为,更可行的办法是经由注射疫苗,但疫苗还未问世,必须继续等待。


新加坡留学大学,


若WHO专家所言属实,那此狡猾难缠的新冠病毒将会伴随人类一段长时间。对此各国政府必须及早制订一套可持续,长远而灵活的防疫抗疫政策。瑞典式的“群体免疫”法或可供参考,然而仍须视乎各国不同的实际疫情及社会土壤因地制宜。除了抗撃疫潮及挽救经济的短期目标外,保护自然生态及野生动物,改变人类以往的消费模式,长远而言亦至关重要,否则人类纵使最终会对此新冠病毒产生抗体,亦不可能因此对日后的疫潮及自然灾难群体免疫。

对于一些病毒,我们仍然没有疫苗。我们不能绝对地假设疫苗终将出现。向来对新冠病毒疫苗不太乐观的伦敦帝国学院教授、WHO特使纳巴罗(David Nabarro)也在媒体面前再次警告世人。所有社会都必须准备好视新冠病毒为长久威胁的防卫能力,以及在病毒之间进行社交与经济活动新常态的能力。这句话并不是危言耸听。

至于这个新常态具体上会是怎样,目前我们也只能有模糊的答案:

☑ 要求人们出门佩戴口罩,保持两米距离;

☑ 勤用肥皂洗手,回家后马上更衣;

☑ 尽量远距离工作,并避免在高峰时段乘搭公共交通工具;

☑ 避免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交谈、避免与旁人邻坐用餐;

☑ 尽量留在家中运动……

除了这样颇为显然易见的个人日常生活操守外,我们的社会与商业结构也许亦将遇上变革。这些改变在近五个月来的疫情中已逐渐得见:

网上购物进一步蚕食实体商店的生意;逐渐习惯在家工作的人;传统的电影制作商开始实验跳过电影院在网上发布作品;远距离医疗迅速流行起来,并逐渐纳入医疗保险范围等等。

最后,这些新发展无论人类的科学能否战胜新冠病毒,也许都会在我们的社会中造成不可逆转的改变。

各国的经验都显示,严格的阻断病毒措施难以在短期内看见成效,同时,阻断措施只能暂时抑制病毒的传播,人们得加紧改变社交和卫生习惯,否则在阻断措施期结束后,病例很可能会回弹。

疫情持续,人们的生活也要进入新常态。

若想了解去新加坡留学安全吗、申请新加坡留学流程以及新加坡留学大学等问题都可以在线咨询我们哦!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90120 苏ICP备17009794号-33 版权所有:南京课窝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Powered by marler.cn

在线留学评估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出国留学时间
计划在国外完成
高中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大学
在读学校
在读年级
在读专业
拟读专业
外语成绩
TOEFL
  • TOEFL
  • IELTS
  • GRE
  • GMAT
  • AEIS
为了能够得到准确的评估结果,请您尽可能的将信息填写完整 提交评估 重新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