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成为15到24岁青少年
第二大死亡原因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全球1/3的国家中,青少年是自杀风险最高的人群。
法国《世界报》上面曾经有过这样的报道:每年法国大约有650名青少年自杀。
在美国,有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1%的未成年人企图自杀,但他们中只有1%的人自杀成为现实。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报告,大家可以知道:每年大约8%的10~24岁左右的人企图自杀。
新加坡的撒玛利亚人组织(SOS)在周一(7月29日)的一份媒体发布会上表示,新加坡2018年有397人自杀,同比增长10%。
同时表示,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每10万新加坡居民中有8.36人死于自杀,高于2017年的7.74人。新加坡去年除60岁及以上的人群外,所有年龄段的自杀人数都有所增加。
尤其是10至29岁的青少年,去年有94名新加坡青少年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每10名死于外部原因的新加坡年轻人中,约有6人死于自杀。
——SOS
与比例极高的自杀人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个少年群体寥寥无几的求助信息。去年,在10到29岁的群体中,男性的求助电话和电邮只分别占比30%和27%。
花的生命还未来得及完全绽放便过早凋零,这些摆在眼前的事实多么令人痛心。
根据有关专家所述,自杀倾向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形成,而是长期累积而致。很多青少年在最终选择自杀之前,都曾试图自救或者向身边的人求救。
当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时,父母就要警惕了:
对喜欢的活动丧失兴趣,食欲下降,睡眠质量不好,总是焦虑不安;
不注重外表的修饰;
容易出现无助、失落的情绪;
注意力很难集中,总说自己头痛、身体疲备、胃痛等;
和朋友家人的关系慢慢疏远;
有破坏物品、旷课等行为;
离家出走。
那么,孩子们为什么会出现自杀的倾向,就因为这些因素吗?当然不是了,影响孩子,改变孩子情绪的因素有很多。
孩子的个人心理因素
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上看,他们正处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变化时期,他们的心理发展还没有很成熟,当他们在面临考试、升学、就业、交友、恋爱等诸多选择的时候,会出现很多矛盾,并且会出现一些不好的情绪。
比如:失望、悲伤、悔恨、痛苦、激愤等,有的时候还会出现严重的挫折感、不满足感。
由于他们还年幼,承受压力不如成人,随着情绪长期地堆积和压抑,孩子就很容易出现心理冲突和心理问题的“危机期”。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青少年的性格比较内向、孤僻,自我封闭,不爱与人交往,或出现冲动、过激、偏执等,在这种特质之下,孩子的承受能力就变得差一点了。
当孩子内心深处的孤独感、痛苦感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容易产生轻生的念头。
外界环境因素
孩子出现自杀倾向,还源自于外界环境的影响,比如来自学校的压力。在青春期,孩子大多时间都生活在学校。
由于现在的竞争比较激烈,加上老师、学生的相互比较,孩子自然而然就出现了压力了。随着“压力”的到来,孩子就会出现“焦虑”的情绪。
长期生活在激烈的竞争中和压力下,孩子经常会感到焦虑、紧张、恐惧、身心疲惫等不良情绪。
美国有一项研究结果表示:学校的压力源,一是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二是同学之间的关系;三是成绩与考试;四是来自于学校的批评与处罚。
除了学校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对孩子也很重要。比如: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态度和教育方法不恰当,过分溺爱孩子或是喜欢用暴力对待孩子。
有的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一旦孩子所做的事情或学习成绩达不到父母的期望,那父母就会“变脸”,让孩子感到压力。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孩子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巨大压力,从而处于一种紧张、焦虑和不安之中。
还有的孩子身处在一个家庭比较复杂的环境中,比如多子女家庭、离异家庭、父母亲关系不和睦等等,就很容易让孩子感到一种孤独、无助的感觉。
在长期没有倾诉和说心理话的环境中生活,孩子就会变得自闭。
神经和精神疾患
当然了,有些孩子的自杀倾向和精神方面的问题有关系。比如:孩子有精神方面的病症或抑郁症,又或者是出现幻觉。
对于那些有着高度自杀倾向的人,父母一定要让他们进行治疗。除此之外,父母要把周围那些危险的工具收起来。
青少年自杀如何预防:
父母在关心孩子有没有认真完成家庭作业,有没有上课听讲的同时,也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父母在为孩子营造一个稳定的、和谐的、舒适的家庭和学习环境时,也要注意:不要对孩子过分保护和溺爱。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当孩子在学校或社会上遇到某些事情,就会及时跟父母沟通。在这个时候,父母就要与孩子及时进行谈心、交心,以此来疏导孩子的负面情绪。
爱或许不是拯救一个灵魂的唯一道路,但一定是对灵魂最有效的救赎。
灵魂拯救热线
24小时辅导热线:1800-2214444
求助电邮:pat@sos.org.sg
想去新加坡留学的同学如果遇到了去新加坡留学要考什么、申请新加坡留学签证以及新加坡留学本科费用等问题都可以在线咨询我们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