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教育网

《新加坡华人宗乡文化研究》——以学者敏锐的视角,深入剖析解读本地宗乡文化

2019-07-15 14:44    阅读量:2556

  多年来一直在研究新加坡华人的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玲,最近出版了《新加坡华人宗乡文化研究》,以学者敏锐的视角,深入剖析解读新加坡本地宗乡文化。

  曾玲教授曾于1994年至2001年在新加坡工作生活七年,期间开始把研究重点转向新加坡华人社会。她告诉《联合早报》,自己的学术训练虽是明清史与明清社会经济史,但真正让她全身投入的却是东南亚与新马华人社会文化研究。

  《新加坡华人宗乡文化研究》是作者继2003年出版《越洋再建家园:新加坡华人社会文化研究》之后,又一部专门研究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力作,全书主要分成四卷:社团、坟山与庙宇、节庆,以及走出新加坡,卷五则是附录。

  曾玲的研究方法结合了田野调查和文献史料分析。她曾广泛搜集宗乡团体的会议记录、账簿、义山安葬记录、特刊、报章报道等,与此同时深入基层,遍访华人社团,参与会馆、庙宇、民间信仰的各种活动与仪式。


为什么选择新加坡留学,新加坡华人


  她告诉本报:“我并不仅仅是要讨论社团,而是想透过伴随移民的文化移植,在不同时空脉络下演化的考察,讨论中华文化的海外发展及其相关课题。”

  “就新加坡华人宗乡文化而言,我所讨论的是如何从华南民间文化,在殖民地时代华人社会构建与演化的历史进程中承担新的社会功能,进而发展成为具有社群边界的文化形态。”

  新书收录了她近20年所撰写的学术论文,考察下限延伸至2018年初,就外部因素而言涉及了美国提出“亚太再平衡”及“重返亚太”策略与中国“一带一路”的国家发展战略。

  曾玲在绪论中说,“宗乡文化”与“宗乡社团”名称的出现,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新加坡社会变迁的产物。殖民地时期建立的东南亚华人社团,原本扮演着华人社会“政府”的角色,是维持华人社会运作的组织机构,也是中华文化在东南亚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

  本地华人社团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重要载体

  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新加坡政府借助“宗乡”话语与对“宗乡文化”的强调,由上而下整合并推动建国后不断被边缘化的华人传统社团转型,使其保留传承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功能。

  她认为“宗乡文化”涵盖了祖籍地与移居地两方面的内容。祖籍地的内容包括方言、宗族观念、祖先崇拜、神明信仰、节庆习俗等。另一层内容是海外华人运用传承自祖籍地的传统民间文化资源,在移居地建构及发展新的社会文化形态。

  南洋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刘宏教授为新书写序时指出,此书所提出的“宗乡文化”理论架构,有机地结合了文化故乡和移民新地之间的联系与互动。他说:“曾玲的研究充分提示我们在分析海外华人社会时,应抛弃中原心态,要关注他们在新的社会、文化、经济结构脉络下的再生和重建。这种研究视野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新加坡华人和东南亚社会,也可以反过来提供一个参照系,让我们从比较视野观察和反思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特质。”

  他指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书所关注和探讨的主要课题,无论是社团、身份认同、历史记忆,还是庙宇、节庆、民间信仰等,皆为中华文化和华人性(Chineseness)的重要象征和机制。”

  备考的考生们如若遇到了去新加坡留学怎么样、为什么选择新加坡留学以及新加坡留学常见问题等问题都可以在线咨询我们哦!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90120 苏ICP备17009794号-33 版权所有:南京课窝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Powered by marler.cn

在线留学评估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出国留学时间
计划在国外完成
高中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大学
在读学校
在读年级
在读专业
拟读专业
外语成绩
TOEFL
  • TOEFL
  • IELTS
  • GRE
  • GMAT
  • AEIS
为了能够得到准确的评估结果,请您尽可能的将信息填写完整 提交评估 重新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