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宗乡组织把文化活动搬上网络,这些线上文化讲座、导览、方言讲演会等,加强了公众对宗乡文化的认识,同时也搭建起跨地域性的人文纽带。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在10月31日举办的“黄埔河畔的多元文化印记”线上文化之旅导览活动,通过Zoom视讯平台带领58名参与者一探黄埔河畔的文化色彩。
“文化之旅”是宗乡总会的常年活动之一,往年能吸引上百名人参加,跟随五名导览员分组走访新加坡的文化历史地标和街区。
今年“文化之旅”改为线上模式,宗乡总会首次运用360度全景照片,让参与者可以看到黄埔河畔一带的立体景观,包括南生花园、蒙哥马利桥、前新中国汽水厂、加冷河、宏文学校等,从中了解黄埔河畔的历史变迁。
线上平台提供宗乡社团凝聚会员的新渠道,通过举办线上文化讲座、线上导览及方言讲演会,社团得以加强人们对宗乡文化的认识,也能搭建跨地域性的人文纽带。
线上导览穿插趣味问答
宗乡总会执行总秘书马进强指出,举办“文化之旅”的初衷,是为了让会员和新移民进一步了解新加坡的文化历史,这也是国民融合的重要部分。他建议,虽然许多会馆活动仍受人数限制,但会馆若能考虑以创意方式把活动转到线上举办,将让更多会员获益。
李国梁指出,与实地导览相比,人与人的互动是很难取代的,但线上导览可以为参与者呈现今昔街景的对比,提供更多背景资料,同时也能利用网络互动增加趣味性。李国梁在导览时就穿插了不少相关的趣味问答题,让参与者通过作答加深对导览的印象。
讲演会传承乡情认识各地闽南文化异同
除了文化讲座和导览,学习方言也是传承宗乡文化的重要一环。
新加坡厦门公会今年7月在汪家裕会长的带领下创立厦门公会闽南语讲演会,第一场正式活动在10月19日展开,由于人数限制,活动线上线下同步进行,通过学习闽南语讲演、闽南歌曲和谚语等,提高用闽南语交流的能力,传承乡土文化。
为了帮助彼此学习,会员们也开设了聊天群组,随时可以在群内请教闽南语词汇,由其他会员帮忙解答,彼此学习、鼓励。
潮州方言文字比赛
传承宗乡文化更需要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新加坡醉花林与潮州文史学会将联手举办新加坡首个潮州方言文字比赛:“来拼潮州话啦!”吸引更多人学习潮州方言。
潮州方言有“音”也有“字”。由新加坡醉花林俱乐部和新加坡潮州文史学会联合主办的新加坡首个潮州方言文字比赛“来拼潮州话啦!”,将带领大家“寻音觅字”。
尽管年轻一代多数不会讲方言,但一些宗乡会馆和文化工作者努力倡导保留方言作为新加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例如潮州八邑会馆和醉花林俱乐部定期举办潮语班,醉花林俱乐部和新加坡潮州文史学会今年底联办“潮语比赛”,一些热爱方言的公众则组织方言讲演会推动方言传承。
潮州文史学会是由一群爱好潮州文化人士组成的兴趣小组。成员之一的陈嘉琳指出,很多人以为潮州方言“有音无字”,更不知道平日交谈的潮州话其实包含了中古汉语词汇,比赛因此希望加深大家对这方面的认识。
潮州方言,也称潮州话、潮语、潮汕话,是中国广东省沿海潮汕地区的方言。潮州话随着潮汕人在过去200年移居南洋而来到新加坡。
潮州人和福建人是新加坡华社的两大籍贯群体。根据新加坡统计局数年前的一份报告,福建人在2000年约有103万人,占了华族人口的41%,潮州人约有53万人,占了21%。
早期移居新加坡的潮州人,一部分在新加坡河讨生活和从事贸易活动,还有一部分聚集在新加坡北部如三巴旺、汤申路上段和榜鹅,从事捕鱼和买卖鱼获的经济活动。
潮州人善于经商,牛车水的商店和商行过去主要由潮州人经营,许多巴刹也曾是潮州人的天下,例如林大头巴刹及食物中心(1957至1994年),西门路的六条石巴刹(1948至1999年)等。虽然这些巴刹如今已走入历史,但老一辈后港人都还记得这些巴刹充斥着亲切潮州话的盛况。
潮州方言和华语一样是有音有字的汉字语言,例如“ziah pung”写出来应该是“食饭”而不是“吃饭”,但很多人对此并不熟悉。醉花林和潮州文史学会希望通过轻松有趣的比赛形式,让参赛者从中认识和了解潮州文化和学习潮州古字。
若想了解新加坡留学的优势、新加坡留学费用是多少以及新加坡留学申请材料等问题都可以在线咨询我们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