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共和国成立了多少年?女皇镇新镇比她的历史还要长?明年都60岁了啊!在新加坡的公共住屋建造史上,女皇镇是有着承先启后的重大意义的,因为它是新加坡人公认的首个卫星镇。为了迎接新加坡女皇镇六十大寿,会有怎么样的贺寿活动呢?
六十大寿的时间还没到,新加坡当地的基层及公民组织自9月22日就开始为它举行长达1年的活动时间。活动的内容是丰富多彩,品尝美食当然是少不了的。比如前玛格烈通道小贩中心的部分退休小贩将重作冯妇,再次端出他们的拿手美食,例如“女皇镇薄饼”和“上海点心”等。
新加坡女皇镇历史:
始建于1952年,为什么叫女皇镇?
即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加冕登基之年。1927年英殖民地政府设立新加坡改良信托局(建屋发展局的前身)并建造了一些住宅区。例如始建于1930年代的中峇鲁住宅区部分单位于次年竣工开售的女皇镇杜生组屋区。借鉴于此次的成功建筑,新镇,如大巴窑、马林百列、宏茂桥等各地拔地或多或少都有借鉴了女皇镇的成功经验。
新加坡人口结构从乡村化走向城镇化的一个标志是新加坡的首个组屋区客观上扮演了这样一个分水岭的角色。从女皇镇新镇于1952年前开始兴建的60年来,特别是建屋发展局于1960年成立后,自治邦和共和国政府开始有意识地大力推展“居者有其屋”公共住屋计划,并同步展开大规模的市区重建计划的这段时间里,曾经星罗棋布,全国各地的“甘榜”就不得不在历史进行曲的号角声中,一片片地拉倒,挪地让位给新镇了。
然而,女皇镇建立,新加坡的人认为失去了什么?
什么是甘榜精神?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班时把孩子交给邻居看管,或是出国旅行请邻居帮忙浇花、饲养宠物之类的“甘榜情谊”,在组屋区生活里也并非罕见。同村人世代群居,当然能培养起同气连枝、守望相助、和睦共处的甘榜精神
女皇镇与甘榜精神的关系
有部分国人把甘榜精神的丧失,归咎于组屋区的建立,似乎认为甘榜和新镇之间是水火不容的。上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的因为发展的需要,有些旧组屋区必须翻新或重建,遂使已经在同一组屋或同一邻区居住了几十年的居民,不得不搬迁,各奔东西。从“甘榜”曾经是老一代新加坡人自然聚居之地,有些相对“古老”的“甘榜”祖祖辈辈住了三四代人也不足为奇。甘榜精神说到底也就是居民之间的社区互助精神,不一定会随着居住环境的改变而必然消失。事实上,在一些历史够悠久的组屋区,如女皇镇、大巴窑等,一些住户当邻居几十年,即使吵架也会吵出感情来。
另一个因素是,自从政府于1990年代推行了资产增值计划后,不少居民为了资产增值而选择转售组屋,于是造成了组屋居民难以长期同住,自然也不易产生邻里感情。在邻居之间都没有深厚的睦邻情谊的情况下,以此为基础的社区精神就更难形成了。
女皇镇能代替甘榜精神吗?
新加坡社会日趋国际化,生活和定居的不同族群越来越多,不安定的因素也增加了。形势迫使政府必须打造更加和睦的社区,作为和谐社会的基础;我也必须打造更加团结的社区精神,为更富有凝聚力的新加坡精神奠基。为实现这个目标,各地基层组织近年来不遗余力地举办一些旨在促进族群融洽的活动,例如正在进行的多元种族中秋节联谊活动,而长达一年的女皇镇六十大寿庆典,则是一项新的努力。我们对这些努力乐观其成,希望能开花结果。
如果你想去新加坡旅游,不妨也走一趟新加坡女皇镇,见识下历史上的名镇到底是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