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新加坡人住的房子,叫政府组屋。一些中国人会自动把政府组屋理解为“经济适用房”,甚至一些学者也这么介绍。但是新加坡的组屋和中国的经济适用房不是一种东西,内涵相差甚远。
新加坡的组屋,是指政府建屋局开发的一种给普通人居住的房子。这种房子有很多特点。首先,收入很高的有钱人不能买,只有收入够低的人可以购买。但是不像中国的经济适用房,原则上(虽然这原则未必得到遵守)只能是最低收入的群体可以买。新加坡至少八成居民的收入是符合购买组屋的条件的。一个家庭只能购买一套组屋,一个年轻的未婚单身汉是不能购买政府组屋的,除非他年龄达到35岁才可以一个人购买。所以新加坡有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求婚用语:“我们一起申请组屋吧。”
那些把组屋理解为经济适用房的人,往往以为组屋都是小套型的。其实组屋有多种形式,最小的一房,到较大的五房式、 更大的EA,两套组合的JUMBLE,还有上下两层的组屋。一套普通的老式4A组屋大概和中国的建筑面积130平米的三室一厅二卫差不多大小。EA室内面积有一百四十平米,最大的JUMBLE则可能有将近180平米,相当于二套小套房连在一起,但是只有在兀兰一带才有这种大房子。近年新造的组屋都比老式的小。
新加坡的组屋因为是政府统一设计建造的,外表上都很相似,套型也只有有限的几种类型。典型的组屋的走廊是开放式的,晚上走廊上灯火通明。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减少犯罪率,任何在走廊上发生的犯罪行为,外面的人都能看到。走廊上的照明灯用的是政府的电,住户不需要为了省电而关掉灯。恰恰相反的是:如果你家门口的灯不亮了,你得打电话让建屋局的人来修理,不报告是不可以的。
现在的组屋大多数是框架结构,最底层是空落落的一排排柱子,一楼其实就是一个空地,人可以在楼下走过去,风也可以在楼下吹过去。因此组屋区虽然人口密度很大,路上却看不到多少人,因为大家都在组屋一楼走,下雨天也不至于淋雨。偶尔一楼也会被割出一些地方建一些公共设施,比如说补习班,儿童自习看书的地方,邻里杂货店,供老人聚会的乐龄活动中心等。
组屋既然是政府建造的,政府就有办法把各种政策和房子挂钩。一幢组屋里面如果已经住了一定数量的马来人,那么马来人就不能再买这幢维组屋的房子。这是为了避免单一种族过度聚集,对社会治安和减少种族暴乱是有好处的。用更官方的语言来说,是为了种族和谐,促进融合。
组屋也和养老制度挂钩。新加坡人的公积金可以用于购买组屋,也可以留着养老。但是二者不可得兼,因此新加坡政府会一再提醒青年人考虑好自己的未来,不要为了眼前的享福而购买超过自己的经济收入的大房子。
一些哗众取宠的中国网络公知喜欢渲染新加坡人买组屋有多容易,借此表达对中国高房价的不满。其实新加坡的组屋一点都不便宜,价格跟中国一线城市的平均商品房价格持平,比中国的全国平均房价要贵好几倍。这些钱,都是要你自己掏出来的,很多人会分期按揭到退休。新加坡青年购买组屋虽然比那些北漂上漂的外地青年容易,但是对每个新加坡青年人都是一笔很大的负担。普通收入的人往往是住大房子和养老不可得兼,要么年轻时候就住小房子,要么老了以后以房养老,卖掉大房子换小的,或者把组屋剩余的几十年使用权卖给政府换取养老金。事实上,中国城市的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超过新加坡。
新加坡华文中的公寓和中国人说的公寓不是一回事。中国人看到新加坡人住的组屋,会以为那叫公寓。但是新加坡的公寓是区别于政府组屋的,指私人开发的,多半是有永久地权的那种高档商品房(现在很多新的公寓只有99年)。公寓有围墙,门口有门卫,里面有公共游泳羽毛球场、烧烤处、聚会厅之类的公共设施。而组屋没有地权,只有99年的使用权。组屋没有围墙,没有门卫,也禁止在楼梯口另外装安全门。每当我看到中国人每个单元都装安全门,总会担心这房子的消防安全。大部分的中国商品房,即使是非常昂贵的公寓,往往也只有一个楼梯。但是新加坡的组屋,除了电梯之外,至少有二张楼梯或三张楼梯,而且楼梯很宽,便于疏散。全开放式的走廊也便于消防员进入。
新加坡的组屋还有很多附加的条款。比如说你出租组屋必须到在政府部门登记,一个房间最多住三人,如果收容非法移民、高楼抛物,会被严惩甚至被没收组屋。此外,如果你家里已经有了公寓或洋房,自己住在公寓和洋房里却把组屋出租谋利,也会被政府惩罚。如果你离婚了,就不能和前妻共同拥有一套组屋,必须卖房子。新加坡政府鼓励照顾父母,如果你买的房子和父母的居住点很近,可以获得一些优惠。
组屋不仅仅是房子,而是通过房子把养老问题、种族问题、家庭问题、治安问题、城市规划问题等都柔和在一起的综合性的东西。因此组屋制度并不仅仅是为国民提供经济适用房,而是新加坡治理国家的基本国策。
因为组屋时时清洗,不断翻新,年年粉刷,过几年就修路修地面,因此看起来总是崭新绚丽的。组屋外面刷什么颜色是根据居民投票决定的。所以你今年看到的是一片黄色的房子,明年过去可能会变成绿色的住宅区。